寻迹川西长征路 红色文化创新篇 ——昆明理工大学学子重走长征路探索红色基因传承新路径

作者:马克思主义学院 时间:2025-08-11

寻迹川西长征路 红色文化创新篇

——昆明理工大学学子重走长征路探索红色基因传承新路径

引言:山河为证,精神不灭

在横断山脉的褶皱深处,大渡河的湍流依旧奔腾如雷。90年前,22名红军勇士以血肉之躯在13根冰冷铁索上凿开中国革命生路的壮举,将"飞夺泸定桥"刻入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今日,当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寻迹长征传薪火"实践小队的青年学子们踏上这片淬炼过信仰的土地,新时代的长征精神正借助科技与人文的双翼,在数字中国的星辰大海间重焕生机。四川作为红军长征经过地域最广、行程最远、时间最长的省份,也是党的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地区。为深入了解相关历史,从而学习体会红军长征精神的丰富内涵,进一步探索传承长征精神当代价值的创新发展路径。7月10日,昆明理工大学学子前往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开展“走好新时代长征路”实践调研。



一、起点·一场跨越时空的历史对话

团队参观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公园、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泸定县文化馆、朱德长征途经泸定居住旧址和VR沉浸式体验“飞夺泸定桥”项目。在纪念碑的前方两侧,矗立着22名勇士的石碑,他们依旧以挺拔坚毅的姿态守卫着一方土地。纪念碑于1986年落成,由邓小平同志题写碑名,聂荣臻同志撰写碑文,碑内壁画绘出红军长征、汉藏团结的情景,是一座凝聚着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与民族团结互助文化的宏伟丰碑。走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陈列的每一件实物都诉说着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泛黄的红旗凝聚着汉藏民族互助的深厚情谊,磨损的用具和简陋的草鞋承载着行军的艰辛,被硝烟熏黑的军号仿佛仍在吹响冲锋的号角。配合馆内的可视化数字资源的解读,将一件件文物串联成一部“崇高信仰战胜一切”的微型史诗。在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公园的浮雕长廊,13根象征铁索的钢柱刺破苍穹,红军战士坚毅的面庞向世人传达着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刻有代表性历史时刻和故事的浮雕的凹凸笔画里,藏着比教科书更滚烫的脉搏跳动。

二、求索·铁索寒光中的数字蝶变

然而,历史的沉重与现实的传承挑战并非仅靠实物和旧址便能完全弥合代际的鸿沟。当队员们戴上VR设备,在沉浸式项目中亲历“飞夺泸定桥”这一伟大战役,炮火在耳畔炸响,行军路上的风雨兼程,视觉与体感的双重冲击瞬间将时空拉回到1935年5月29日的血色黎明。队员曹心怡体验后感叹:“在虚拟现实中,运用技术重现这一重要历史时刻,让我们身临其境地参与战斗,实现了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转换,进一步加深了发自内心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实践团队与飞夺泸定桥纪念馆工作人员、沉浸式体验馆项目开发负责人进行访谈,他们认为,破解红色文化在当下面临的价值选择困境、传播路径有限、主体活力不足等问题,需要激活数字资产、数字资源,以科技赋能红色文化以新时代的生命力。

这次震撼体验成为了连接历史真实与未来传承的关键转折点,团队成员深刻意识到:数字时代下,赓续红色血脉,单靠同质化叙事的情怀“输血”已不足够,必须构建起强有力的时代“造血”机制。正是在泸定桥的险峻身姿和大渡河的咆哮轰鸣中,实践团队在调研中不断探索红色文化的创新之路,破解“数字技术赋能红色文化路径及当代价值传承”这一核心命题,尝试解锁红色基因的当代表达与可实践的行动方案。真正的传承,正从单向的聆听讲述,走向深刻的参与共情。


三、淬炼·新时代长征路上的青春誓言


泸定之行,不仅仅是知识和技术的收获,更是灵魂深处的洗礼与升华。当实践团队在高温下从大渡河一岸步行北上,沿着先辈的足迹,直到真正踏上那座历经沧桑、在风中随行人步伐迈动而剧烈摇晃的铁索桥,脚下大渡河的激流咆哮仿佛从历史深处奔涌而来,冲击着每一位队员的心房。团队负责人覃予表示:“通过本次重走长征路的实践和调研,我们切身感受了红军‘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大无畏精神,在险峻的山路间、在湍急的河流上、在惊心的铁索间,团队成员迈出的每一步都伴随着对长征精神在新时代的深刻感悟。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生,我们深知赓续以长征精神等为代表的红色文化的重要意义,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深入探索‘红色文化+数字赋能’的创新融合路径,以应对当下红色文化的发展困境,用团队的创意与热情赋能红色文化资源及其价值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守护这份红色遗产,讲好新时代长征故事。”


成员们在实践手记中记下了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细节:飞夺泸定桥VR体验馆的一处置景,一顶红军帽悬于空中,后方的标语“这场仗,为自己而打”正闪闪发光。实践手记中这样写道:“这一处饱含深刻意义的布景,一方面将长征精神以具有象征性的“符号”为表达,从而传递出跨越时空的历史意义,一方面身后的标语链接起了精神共鸣的桥梁,它们无言地宣告:每一代人都有属于自己时代的‘铁索’要夺,每一代人都有其必须奋力跨越的‘大渡河’,这既是个人价值在社会贡献中得以实现的体现,更是中国梦在每一个新时代青年身上的具象体现,而不变的是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长征精神的指引激励。”


四、尾声:薪火长存,征途永续

实践团队在泸定桥畔种下的数字星火,正悄然燎原。纪念碑前的铮铮铁骨、纪念馆里的革命情怀、旧址中的历史记忆,连同VR头盔里那场身临其境的云端战役,共同熔铸成一条清晰的传承之路——以实体遗迹的敬畏守护为根基,以数字技术的创新赋能为羽翼,以精神价值的时代解读为灵魂,方能破译那永不褪色的信仰密码。

团队成员的泸定之行,仿佛与先辈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百年前,红军草鞋丈量出的奇迹之路,百年后,新时代青年的信仰继承着长征精神徐徐腾飞。索道犹温,征途未竟,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成为当下坚定理想信念、矢志不渝奋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心有所信,方能行远。新一代的长征人,已经踏上了属于自己的当代长征路,肩负着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进的时代责任与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一代的殷切嘱托,新时代青年将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以自身的智慧与昂扬的姿态追逐梦想、服务社会,为崇高理想信念而矢志奋斗,奋力书写开辟美好未来的红色精神续章。


学院地址:昆明理工大学呈贡校区学生事务中心14楼    

电话传真: 0871-65916860   邮箱:marx@kust.edu.cn

Copyright 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