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鹰担当|昆工青年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展播(马克思主义学院)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引导青年学子坚定理想信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锤炼过硬本领、强化使命担当,进一步发挥高校社会实践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暑期“三下乡”民族团结实践团,于7月1日至4日,赴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开展了以“奏响民族团结‘和谐曲’,讲好交融共进‘新故事’”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图 1实践团队到达塘子社区的照片
7月1日,实践团队踏入柯渡红军纪念馆,一幅红军与回族同胞亲切交流的场景还原图,瞬间吸引了实践团成员的目光。据讲解员介绍,长征途中,红军严格遵守回族同胞的清真饮食习俗,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红军战士帮助回族群众修缮房屋、分发物资,回族同胞也积极为红军带路、提供情报。走进丹桂村中央红军总部驻地旧址和中央红军领导人驻地旧址,队员们的脚步不自觉放缓。这里的一砖一瓦、一桌一椅都承载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讲解员讲述着毛主席警卫员“八音钟”的故事:1935年4月30日,军委纵队进驻柯渡,毛主席住在杨家郎的宅子,其警卫员陈昌奉发现一只精致的八音钟,想着可提醒经常工作到深夜的毛主席注意休息,便在队伍离开时悄悄带走。然而,当队伍到达金沙江边,毛主席发现后,责令陈昌奉将八音钟送回,后经首长劝说,才委托金沙江边农户送还原主。这一故事不仅体现了毛主席严于律己、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高尚品质,更反映出红军与当地群众深厚的情感纽带。

图 2实践团队在柯渡红军纪念馆门口的照片
7月2日,实践团走进塘子社区进行村民访谈,这里回族人口众多,民族融合氛围浓郁。在访谈过程中,大部分受访者表示,村内回族、汉族及其他民族之间往来密切、和睦相处,遇有困难时总会相互援手,比如,每年回族的开斋节期间,汉族及其他民族村民都会主动前来帮忙;日常生活中,各民族也注重了解彼此的文化传统,尊重对方的风俗习惯,从而形成了融洽和谐的邻里关系。走访过程中我们还发现,村里的清真寺由各民族同胞共同捐款修建而成,这一建筑成为当地民族团结最生动的见证。当谈及村庄近年发展,受访者们纷纷提到,在党的政策指引下,塘子村依托知名的温泉资源发展旅游经济,带动了全村产业的进一步繁荣。如今村里建起多个休闲娱乐小广场,农闲或饭后时分,各民族村民常会聚集于此,或闲聊家常,或载歌载舞,一派祥和景象。在广场上,一位老奶奶谈及近两年村里民族团结进步的变化时感触颇深,还即兴用朴实的话语赞美了眼前这派各族和睦、安居乐业的和美景象。

图 3实践团队访谈塘子社区村民的照片
7月3日,在塘子村“红心向党”的宣讲现场,实践团成员特意用普通话和云南方言讲解党的惠民政策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成果。在互动环节,回族40年党龄的马大爷声情并茂给我们讲述了红军路过寻甸时的场景;回族青年和小孩争相回答团队成员所提的问题,展现新时代回族儿女的精神风貌。最后,村民和团队成员齐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表达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现场欢声笑语,让理论宣讲成为一场民族团结的欢乐盛会。

图 4实践团队在塘子社区宣讲结束时与村民合影
7月4日,团队来到凤龙湾童话镇。在这里工作人员大多数是回族同胞,当团队路过回族群众经营的清真美食摊位前时,看见回族大妈刚从山上采菌子回来,从大妈那里了解到,他们不仅可以把刚采的菌子卖给游客,还可以在景区里摆摊买当地的美食特产,不仅解决了一家人的温饱问题,还提高了一家人的生活水平。在这里,回族与其他民族同胞携手,用各自的智慧与力量,共同推动着当地经济发展,让民族团结之花在文旅产业中绽放得更加绚烂。

图 5实践团队在凤龙湾童话镇的照片
此次寻甸“三下乡”实践,让团队成员在柯渡红军纪念馆触摸到革命年代回汉同心的红色记忆;在塘子社区见证了多民族共居共乐的生活实景;在宣讲互动中体会到理论扎根民族土壤的力量;更在凤龙湾看到民族团结助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让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红色基因是民族团结的根脉,基层实践是理论生长的沃土。未来,需将寻甸的鲜活案例转化为教学养分,让“红心向党、团结奋进”的精神在更多青年心中扎根,用专业力量服务民族地区发展。
团队成员心得体会
鲁顺缘:踏入柯渡红军纪念馆,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一件件斑驳的文物,诉说着红军长征过寻甸的峥嵘岁月。在塘子社区访谈时,村民们笑着说:“现在的日子比以前好多了!”这句话让我深切体会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不是抽象的口号。作为宣讲人,与回族同胞齐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深刻体会到回族同胞对祖国的热爱。

图 6鲁顺缘同学对村民进行宣讲的图片
曹心怡:柯渡红军纪念馆里,讲解员讲述“八音钟”的故事,让我对“军民鱼水情”有了具象认知。走访塘子社区,回族大叔家墙上的“幸福之家”牌匾与汉族邻居送的十字绣相映成趣,这正是民族团结的鲜活注脚。宣讲时,孩子们争相抢答红色歌曲的场景,让我懂得传承的力量。在凤龙湾童话镇村,村民摆摊售卖的土特产品,展现着寻甸在党的领导下,正用红色底蕴浇灌出经济之花。

图 7曹心怡同学访谈村民时的图片(右一)
沈娟:作为团队的“摄影师”,在柯渡红军纪念馆,我拍下了红军赠送给回族群众的长刀、毛主席休息的房间、红军领导人开会的桌子等等,仿佛看到了革命先辈与回族群众互动的生动场景。在塘子社区的访谈中,村民马大爷听说我们是汉族群众,主动邀请我们去他家做客,让我体会到民族团结早在塘子社区生根发芽。凤龙湾童话镇从“穷山沟”到“打卡地”的蜕变,印证了民族团结是经济发展的精神引擎,也让我更坚定了用所学服务基层的决心。

图 8沈娟同学与村民马大爷的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