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与云南哲学学科发展”学术研讨会暨云南省哲学学会2024年年会在昆明理工大学举办
12月8日,由云南省哲学学会主办、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学术研讨会暨云南省哲学学会2024年年会在昆明理工大学举办。本次论坛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与云南哲学学科发展”为主题,来自全国、云南省各高校10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

赵旭教授主持开幕式
本次会议由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赵旭教授主持开幕式。昆明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刘殿文教授,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云南省哲学学会副会长阮金纯教授,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易显飞教授,云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化军教授,云南大学哲学系系主任杨勇教授,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殷国禺教授,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王威教授,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燕教授等领导嘉宾出席论坛开幕式。

刘殿文教授致辞
刘殿文教授在开幕致辞中,热烈欢迎各位专家与学者。昆明理工大学校哲学教育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哲学学科在教学与研究上不断进步。刘教授提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哲学学科应在新时代中深入观察与把握时代脉搏,积极服务于全面深化改革,培养更多哲学人才,发挥重要影响。他表示,昆明理工大学非常荣幸承办此次论坛,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在哲学学科建设研究方面。学校将以此次论坛为契机,坚守文化根基,勇于创新,推动全球哲学的交流与互鉴,深入探讨人类文明未来的发展道路,期待与会专家共同为推动哲学学科的发展与文明进步贡献智慧与力量。

阮金纯教授发言
阮金纯教授表示云南哲学学会在建党百年之际,深入结合马克思主义理念,积极开展哲学研究,为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重要的智慧与力量。通过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学会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充满活力且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团体。他指出,在进行的换届过程中,学会将注入新鲜血液,完善机制,提升学会的运行效率,关注会员的成长与发展。通过增强学术团队的力量,进一步推动学会在学术研究和教育培养方面的提升。发言中强调学会将继续加强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推动哲学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发挥哲学在当代问题解决中的独特作用。他认为,哲学不仅是智慧的灯塔,指引我们走向真理,也是思想的翅膀,激励我们不断创新与进步,号召全体会员齐心协力,为云南哲学学科的发展贡献力量,携手书写云南哲学年会的新篇章,推动社会文化的进步与发展。

刘化军教授发言
刘化军教授在发言中表示,云南省哲学学会不仅为学术界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交流平台,还积极推动了云南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贡献与影响的扩大。学会的努力和成绩为全省的哲学研究和学术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强调作为学者和哲学工作者,我们要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断提升自身的学术水平和服务能力。要深入研究社会热点问题,推动哲学思想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桥梁。他表示,今后将继续支持学会的各项工作,致力于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提升服务质量,推动哲学学科在云南乃至全国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他还指出,学会的工作不仅仅是学术研究,更是社会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更加注重理论成果的应用,推动哲学研究成果惠及社会、造福人民。刘化军最后表示,哲学不仅是智慧的源泉,更是时代发展的动力,大家应携手共进,为推动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王威副院长主持会议


易显飞教授、杨勇教授发言环节
上半场主题发言环节由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王威主持。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易显飞,云南大学哲学系主任、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云南省宗教学会副秘书长杨勇,云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三级教授、云南省兴滇人才计划“文化名家”刘化军,围绕“‘技术—人文’视域中的社会化机器人” “ ‘第二个结合’中中国文化的创造性与创新性”等主题发言“马克思‘类’思想的当代境遇:‘类存在’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主题发言。

张燕副院长主持会议


潘文哲老师、赵静老师发言环节
下半场主题发言环节由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燕教授主持。昆明理工大学哲学系教师潘文哲,云南老山干部学院经济学教研室讲师赵静,围绕“康德的道德人类学:方案,方法,方向”“习近平谈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弘扬‘ 老山精神 ’赓续红色血脉”等主题发言。
论坛还设立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哲学”“文明互鉴与西方哲学”“文明互鉴与美学对话”“科技创新与科技伦理治理”五个分论坛,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不同议题展开交流讨论。

大会合影
本次2024年年会论坛共收集了近百篇学术报告和论文,研究主题广泛,涵盖了多个哲学领域。研究内容不仅包括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结合,还探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哲学意蕴与时代价值的深刻内涵;同时,论坛也关注了中西文明互鉴这一全球性议题,深入探讨了东西方哲学思想的对话与融合。此外,科技创新与伦理治理、人工智能与人文关怀等现代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成为此次论坛的研究重点,学者们对这些主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与反思。本次论坛为学术界提供了一个跨学科、跨领域的交流平台,推动了哲学思想与社会现实的深度结合,也为云南的哲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思考,展示了哲学学科在新时代的独特价值与贡献。
编辑:荆云大、张沁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