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贾向云老师到我院开展学术讲座
5月16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文化发展研究团队等邀请福建师范大学贾向云老师,为我院师生开展“马克思晚年的思想图景—以‘人类学笔记’为中心的分析”主题讲座,此次讲座由马原理教学研究中心主任纳雪沙老师主持。

贾老师从马克思晚年之谜谈起,抛出一系列问题引发大家思考:如何定义马克思的晚年时间?马克思的晚年思想是“慢性死亡”或“思想转向”吗?马克思晚年是否放弃了《资本论》创造?《资本论》是一部什么样的著作体系?马克思为什么1867年出版《资本论》第一卷后,迟迟没有出版第二、三卷?如何看待现在成型的《资本论》结构体系?如何理解以笔记形式呈现的马克思晚年思想?
贾老师以马克思“人类学笔记”为中心,细致剖析了马克思晚年的思想图景,为师生详细解答了以上谜团。
马克思晚年指马克思人生的最后十年,这期间留存下来的文本有“人类学笔记”(“古代社会史笔记”或“民族学笔记”)和160余万字的历史学笔记。“人类学笔记”以《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为核心,包括《马·柯瓦列夫斯基〈公社土地占有制,其解体的原因、进程和结果〉一书摘要》《约翰·菲尔爵士〈印度和锡兰的雅利安人村社〉一书摘要》《梅恩〈古代法制史讲演录〉一书摘要》《约·拉伯克〈文明的起源和人的原始状态〉一书摘要》五个文本。为了回应西方学者对马克思晚年思想的误读,以伊·列·安德烈耶夫为代表的苏联学者指出,马克思晚年的研究主要是为了在唯物史观基础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与发展道路作出新的系统阐释,以丰富和完善唯物史观。我国学者大多也持这种观点。贾老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世界历史理论是贯穿“人类学笔记”的重要线索。相较于唯物史观侧重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物质生产要素分析,世界历史理论则更侧重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总体性、系统性、有机性分析。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建立殖民体系并逐渐确立其统治地位,实现了马克思所说的“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马克思转向对古代社会与人类原始生活和实践状况的实证考察,一方面旨在揭示由资本开创的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另一方面旨在完成《资本论》体系的“世界市场”构想,以进一步探讨在世界历史意义上实现共产主义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贾老师指出,“人类学笔记”蕴含的世界历史理论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证明了马克思思想主题与根本旨归的一以贯之,体现了他不断超越与发展创新的学术精神。在“人类学笔记”中,马克思以世界市场和世界历史为出发点,以《资本论》逻辑为落脚点,从近代追溯到古代,从西方扩展到东方,从现实探索到未来,在研究整体人类历史基础上探寻人类超越资本主义,实现普遍解放、个性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路径,为我们分析当今世界历史发展、人类何去何从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讲座中,师生被贾老师对文本的细致阅读分析一次次折服。最后的互动环节,贾老师为大家分享了自己研究“人类学笔记”的一些“笨办法”,并鼓励师生要向马克思学习,多读书、多做笔记和摘录,勤写作、勤思考,沿着马克思开辟的道路继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