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质教育中心
昆明理工大学人文素质教育中心(以下简称“素质中心”)成立于2003年11月,当时隶属于文学院。2009年9月,学校院系调整后挂靠社会科学学院(现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心现有专职教师18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0人、讲师8人,博士10人。教师均来自国内及香港著名高校,教师队伍的职称、学历、学缘结构优良。现任所长娥满,副所长芦坚强;与社科研究中心共同组成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工第四党支部,芦坚强任支部副书记,李姝为宣传委员,娥满为纪律委员。
素质中心是昆明理工大学组织开展通识教育的专门机构,以“学贯中西文化、融通科学人文”为宗旨,主要实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以提高全校本科生综合素质为目标,每学期组织开设共计70余门150余门次课程,每学期选修学生约1.3万人次。课程分属——文史经典与中华文化、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社会发展与国际视野、科学探索与技术创新——四个模块,旨在从“人的完整性”角度出发,培养具有完善人格的“全人”,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和科学素养。
2、负责全校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报名、培训、组织考试及证书发放工作。
3、承担美学学科硕士学位点的建设工作,致力于西南少数民族美学、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三个方向的理论研究。2012年开始招生。
4、主办人文期刊《麦田》,倡导经典人文情怀。
素质中心有两个校级学科团队,“中华传统文化人文素质公共选修课教学团队”和“西南少数民族美学学科方向团队”。两门校级精品课程:《大学语文》(理工类)课群和《中国传统文化》,获得3项校级教学成果奖:“语言文化素质教育课群实践与教学”一等奖;“知行合一:中华传统文化理论教学与实践体验相结合的素质教育教学模式探索”二等奖;“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模式的实践与创新”三等奖。已建成14门网络课程;7门课程的MCAI课件获得中央电化教育馆和省教育厅的奖励。1名教师被确立为省级教学名师培养对象;15位老师获得“红云红河教师奖”,其中3人获得“红云模范教师奖”。2016年,建成“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开设了古琴和茶艺两门传统文化实践课程。
素质中心承担的科研项目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6项、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8项、高校教师人才启动基金项目8项、云南省教育厅项目8项、校青年基金项目8项。科研奖励方面,获得云南省哲学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出版专著和教材3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多篇学术研究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一流学术期刊转载。